產品名稱 |
大口鯰魚苗,六須鯰,南方大口鯰魚苗,雜交大口鯰魚苗 |
面向地區 |
大口鯰天然分布于我國長江以南的各大江河水域中,常見個體重約2至5千克。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人工馴化養殖。飼養表明:南方大口鯰具有生長快、個體大、養殖周期短、飼料易解決、適應環境強、經濟效益顯著等優點,是的水產優良養殖品種之一,推廣養殖前景廣闊。大口鯰屬兇猛肉食性魚類,狀態下以捕食各種魚蝦和水生昆蟲類為生,在馴養過程中能使其食性發生改變而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。由于大口鯰有同類相殘現象,所以在其不同養殖時期要注意投飼技巧,以確保養殖效益的提高。親魚培育是人工繁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,它直接影響到親魚性腺發育及繁殖工作的成敗。大口鯰親魚培育的餌料有活餌和人工配合飼料兩種。對于的大口鯰親魚,因其食性短期難以轉變,應以活餌為主,投喂鯉、鯽、泥鰍、小雜魚等,適當搭配畜禽內臟,每周投喂一次。對于人工培育的親魚,可采用的親魚配合飼料,飼料中蛋白質含量要達到52%左右。在親魚培育期好采用人工配合飼料與鮮活餌料交替投喂,效果更好
魚種培育當南方大口鯰魚苗長到8cm以上,攝食量增大,單純依靠水蚤量不能滿足其需要,可用魚漿、水蚯蚓培育。魚漿培育法:當魚苗長到3cm以上時,可將魚肉、蚯蚓打成漿,并按0.2%~0.3%拌入魚用誘食劑(甘氨酸脂),投入水體中,使其慢慢攝食魚糜,以后逐漸增加魚糜量,直至完全吃食魚糜。水蚯蚓培育法:在魚苗長到3cm時,逐漸減少水蚤投喂量,增加水蚯蚓量,直至完全吃食水蚯蚓。水蚯蚓可從野外土壤腐殖質豐富有微流水的淺水溝中撈取。亦可采用人工培育方法獲得。培育方法是:面積大小不拘,在池底鋪上一層淤泥,厚8~10cm,水深30~40cm,然后引入少許蚓種,用發酵的麥麩、米糠作飼料,每3~4d投飼1次,每次250克/平方米?,當達到一定數量即可撈取投喂。采用此法每日每平方米水面可生產8~26克水蚯蚓。
大口鯰喜棲息于敞水水體,營“底棲”生活,“等吃自來食”。三月初沿河上溯作產卵洄游,九月份陸續退到河道深處或洞穴中越冬。在池塘里,多在池底活動,只有到了深秋時節的晴朗天氣,才集群到水面上來“曬太陽”,即群眾中流傳的“鯰魚曬背”的現象。大口鯰性較溫順,不善跳躍,喜集群成團,較易捕撈,網的起捕率常達90%左右。食性:大口鯰是兇猛的肉食性魚類,主要吃魚、蝦、水生昆蟲、底棲生物等,其攝食對象多是魚類,也吃水生昆蟲和鼠類等,能捕食相當于自身長度三分之一的魚體。能吃相當于自身體長三分之一的魚,冬季減食或停食。在人工飼養條件下,也吃動物內臟和畜禽加工下腳料,如雞腸子,豬肺等。經過馴化,也食蛋白質含量40%以上的顆粒飼料。在池養條件下,也能夠改吃配合顆粒飼料,要求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在40%左右,苗種階段甚至高達45%以上,其中動物蛋白質應占30%。